上外研究所总支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发布时间:
2017-11-21
作者:
来源:
研究所总支
发布人:
李杉
动态浏览次数:

1115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所总支组织党员、群众40余人,前往位于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寻访70多年前犹太难民在上海短暂而温暖的居留踪迹,感受这座城市从未缺席的人文胸怀和开放精神,更密切联系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论述,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中的形象与责任。

  

上海自开埠之始,就成为犹太人迁居远东的目标城市之一。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很多国家和地区迫于纳粹的淫威,将犹太难民拒之门外,而上海却成为慷慨接纳他们的“诺亚方舟”。

据上海市犹太难民纪念馆介绍,1933年至1940年,上海至少接纳了2.3万余名犹太难民。这些犹太人除了病老死亡之外,大都奇迹般生存下来,而且还新生了408人。在欧洲犹太集中营大规模残酷迫害、碾压犹太民族的同时,上海却奏响了拯救和幸存的主题。

19432月,日本占领当局强行将在沪的1.4万余中东欧犹太难民迁入虹口提篮桥地区,当时这个不足2.6平方公里的空间已经住有10万中国居民,然而双方始终友好相处,患难与共,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主体建筑就是位于当年犹太难民聚居区的摩西会堂,今天,这座纪念馆已成为整个上海关于犹太难民历史和实物资料最为齐全的地方,成为犹太人到上海的必访之处。

  

研究所总支在讲解员的指引和陪同下,一一参观三个主题展馆,细细品味历史。场馆面积虽看似不大,却内蕴深厚、布局精心;善于运用真实丰富的史料和多媒体的陈设方式,收藏和展示在那段艰苦又不乏光彩的岁月里犹太人在上海的生活史,甚至竭力“还原”了当年犹太家庭客厅的一角。这里不仅讲述大历史,也极为重视发掘和展现普通犹太人的生活状态,尤其是难民们与本地居民、本土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以及许多人把上海铭记心中、难以遗忘的情愫,甚至在他们离开上海之后,依然将一份感恩和念想传给了第二代、第三代。

回望历史,更感慨我们身处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现代中国曾在自身羸弱无告、饱受欺凌的旧时代,依然向被侮辱、被压迫的民族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今天自强不息、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突破的伟大复兴时代,“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无疑将获得更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