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变迁,传承党史精神: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党员践行“十九大”精神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
2017-11-22
作者:
来源:
新闻传播学院
发布人:
李杉
动态浏览次数:

20171118日上午9点,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和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员同学在学院组织下乘车前往中华艺术宫,参观“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等系列文化展览。此次实地参观,拓展了学生党员活动形式的同时,倡导学生党员铭记历史,践行十九大提出的“不忘初心,肩负使命”精神。辅导员胡鹏斌老师和郑涵一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初冬的周末,虽然寒风凛冽,但党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却丝毫不减。

  

进入展馆,同学们首先参观了赵望云先生作品巡展。赵望云先生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以人物、山水著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与人物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作品的创作内容十分广泛,例如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风沙弥漫的弋壁滩、西北高原等。同学们也通过赵先生的作品感受到了文化作品记录的时代变迁与反映的社会现实。

俞云阶先生作品展也让同学看得津津有味。作为第二代油画家,其作品以人物肖像居多,亦擅风景,风格写实,色彩的丰富和运笔的洒脱也是他作品的特征。这些作品是俞云阶先生历年艺术创作的精华,显示了他在油画人物肖像和风景上深厚的造诣,亦折射出时代风云在艺术家身上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美术作品展是同学们欣赏的最后一站。入展作品以鲜明的主题、丰富的题材、严谨的画风、饱满的形象,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酝酿、筹备、建立的艰难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生动实践,必将激励人们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新的起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展览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闻学研究生金恬恬同学表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赵望云先生的水墨画勾勒出了人们质朴的生活以及祖国各地的风貌;上海电影美术展的‘大闹天宫’、‘葫芦娃’、‘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系列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美术与动画的关系,更是带我们找寻童年记忆;‘从天安门到石库门’以96幅作品象征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6年卓越历程,很多历史事件以油画作品的形式生动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深受感染。在这些艺术符号中,我们重温党史,不忘初心。”

2017级教育技术学谢广阔同学本科就读美术学专业,他对这次活动感触颇多,全程担任团队“解说员”。他说,“中华艺术宫中有很多作品能够反映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发展的历史状况,从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到中国这些年波澜壮阔的发展面貌。从近代的刘海粟,林风眠,吴昌硕,以及以前的海派画家,到今天的一些例如毛焰等等的当代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中反应了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绘画作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以及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感觉到新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需要去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他们的奋斗精神!”

本科学生党员对此次活动也感触颇丰,本科党支部书记黎丽华同学表示:“第一次来中华艺术宫,看到了很多老艺术家的作品,也通过他们的画作看到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的一角。在艺术教育长廊里,看到了各式各样的画作和详细讲解,的确很有教育作用。”蔡琳敏同学表示赞同,“参观的过程中最喜欢的部分是展示上海电影厂的代表作动画,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也觉得以前制作动画不易,老艺术家们在里面投入了很多的心血。”

体味文化变迁,各类文化作品背后深刻体现着事境变迁,更蕴含着作者不屈的奋斗精神;传承党史精神,新传学生党员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发扬新时代学生党员精神。